北極海冰融化 引發全球地緣戰略角力
2012/05/22 By Altus
自上個世紀美蘇兩大強權對峙的冷戰結束後,世界各國不再追求軍事對抗或平衡的硬實力,轉而以經濟發展與外交結盟方式達到區域平衡;另隨著高度工業化時代的發展,讓北極冰帽因全球暖化而急遽消融;更重要的是,由於海冰消退,該地區海上航路隨之出現,該地豐富蘊藏的礦產、石油、天然氣與漁貨等也變得更容易開採。因此,環北極海的美國、俄羅斯、加拿大、丹麥和挪威爭先對北極海床宣示主權,加上冰島等國與中共合作開發北極地區資源,亦亟欲加入北極理事會,凸顯中共對北極資源的爭奪決心更加明顯。
北極圈新航道 提昇戰略價值
美國太空總署(NASA)與德國航太中心(GRACE)合作,針對全球冰川和冰帽融化情形進行測量,發現阿拉斯加、冰島、格陵蘭與加拿大北極區等地的冰川和冰帽,流失較亞洲高山快,北極海冰融化對極圈國家人民、野生動物、海洋生態等,均產生直接影響,並在中高緯度地區造成極端氣候(如歐美冬天急凍)。諷刺的是,就在去年世界各國對聯合國氣候框架公約大會對抗暖化齊心努力時,北極周邊大國卻早已競相爭奪融冰後所帶來「數千億美元的商機」。
在不久的未來,北極融冰後,原需使用破冰船行駛之區域將暢行無阻;就地理位置而言,未來西北航道與東北航道的開通將成為歐、亞、美三大洲的重要海運路線。西北航道是指由東面格陵蘭經加拿大北部北極群島,再到西面阿拉斯加北岸的航道,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最直接的航道,長達一千四百五十公里,比繞行巴拿馬運河節省百分之四十的航程。另外,蘇聯長期經營的北極海航道(東北航道),西起西、北歐的巴倫支海,途經西伯利亞和白令海峽,終到日本和韓國的對馬海峽,此條航道開通使從歐洲到亞洲的航行時間縮短到二十五天左右,比蘇伊士運河傳統航行時間少十天,航程從兩萬三千公里降低為一萬一千五百公里。
近年因北極冰消融而打開的北極航道,已成許多航運公司躍躍欲試的航道,在新航道開通的同時,除了將改變原有的世界海洋貨輪運輸格局,俄羅斯和美國等國在「重返亞洲」戰略指導下,在運送戰略物資到亞洲也多一個新選擇,促使北極圈周邊港口的戰略地位迅速竄升。
各國競逐北極圈蘊藏豐富礦產
北極圈蘊藏豐富稀土、鐵礦、煤礦、石油、天然氣等礦產。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二○○八年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北極石油蘊藏量估計高達九百億桶,天然氣蘊藏量部分,則可能佔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該地區水域深度半數以上不超過五十公尺,亦提供更為便利的能源開發機會。因此,北極周邊國家無不積極進行探測與開發,俄國近年在可拉半島北方發現的一座天然氣田,蘊藏量據估計是加拿大全國蘊藏量的兩倍;挪威政府已在其北極圈城市亨墨斯特斥資八十八億美元,興建一座大型綜合社區,準備大舉開採北歐巴倫支海的天然氣田,並且作為前進北極海的基地。除了天然氣之外,國際石油公司競相與俄羅斯、挪威兩國合作開發巴倫支海的石油。石油業專家預期,如果巴倫支海的石油開採事業進行順利,將可能改寫全球能源業的態勢,讓俄、挪兩國與「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分庭抗禮。
北極海周邊俄、美、加、丹、挪等五國,為了蘊藏的資源和航道早已展開角力戰。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濱海國家可將其海岸線外二百海浬的範圍畫為大陸棚,並在此範圍內探勘與開發。因此,各國均擁有大約三百七十公里的北極海海域主權,但對於超出範圍的一百二十萬平方公里海域,就必須證明其海床在地質構造上是該國大陸棚的延伸。為了符合國際公約認可,北極周邊各國競相援引海床測繪證據,例如丹麥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島嶼—格陵蘭,不惜投下鉅資探勘海床,希望發現確鑿的地質證據。俄羅斯亦不甘示弱,向聯合國遞交文件,表示對北極海擁有主權,但因證據不足而遭駁回。同時,加拿大亦派出探測船測繪北極海域,並先後向聯合國提出擴大領海的要求。
中共圖謀資源 與北極國家合作
以地理位置與戰略資源爭奪為出發點,發展出既競爭又合作的地緣戰略學概念,在北極海地區展露無疑。涉及國家重要利益的周邊五國於近年不僅僅在法理上積極爭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合法地位,並透過會議的召開主動協調北極海領土爭議,檯面上雖然藉由北極理事會(Arctic Council)八個成員國(瑞典、挪威、丹麥、冰島、芬蘭、美、加與俄羅斯)協調仲裁主權紛爭,但這個組織的運作與折衝泰半在檯面下進行,成員國敵我分野也不明確,私底下亦較勁不斷。例如俄國近年積極部屬北極,成立一支北極獨立部隊集群專業部隊,不斷發布有關北極權益的戰略文件,並定性北極為其國家復興的重要籌碼,以及二十一世紀的能源基地;加拿大也大幅增加北極海床勘繪作業的經費,並計畫在雷索路特灣成立一座陸軍嚴寒天候訓練中心,在巴芬島北隅闢建一座深水港,成立一支負責巡邏西北航道的艦隊,加拿大與俄羅斯狀似競爭的局面,然而,加國卻又與俄國簽署共同開發協議;美國雖然介入較晚,正積極協助挪威與俄國的主權爭議交涉,並支持挪威政府於巴倫支海的天然氣田開採作業,期望挪威能成為美國的天然氣主要供應國,減輕對中東國家的倚賴,反倒是美國與其盟邦加拿大就為了北極海「西北航道」與天然資源歸屬屢生齟齬。
中共也從未忽視北極的戰略地位。尤其北極融冰可縮短歐亞間的航道距離,上海到北歐的航程可縮短至六千四百公里。同屬北極圈國家的冰島政府,中國大陸地產開發商黃怒波去年以發展觀光為理由,欲購買冰島北邊大片土地,然遭冰島政府拒絕。有人懷疑,中共或許想在冰島建立海軍基地,買地只是為了掩護,也可能是中國大陸希望在北極地區取得前進北極圈的新據點,然冰島購地一波三折,黃怒波上月初已簽署租借冰島東北部一塊土地的協議,租期四十年,涉及面積三百平方公里農場的百分之七十。除了對極地地區的野心,中共也希望取得「北極理事會」的永久觀察員地位,「北極理事會」主要關注北極地區的環境、原住民、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法、德、英、西、荷和波蘭是北極理事會的正式觀察員。今年三月,挪威和丹麥都表示支持中共申請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國;此外,中共總理溫家寶今年四月也訪問冰島,隨即簽署包括北極合作在內的多項協議,尤其中共指定北極石油蘊藏列為冰島行的首要議題,其圖謀北極資源意圖甚為明顯。
綜上所述,源自全球暖化的北極海新興問題,在其探勘豐富礦產背後則潛藏區域地緣政治的複雜現象,爭議問題遠超過國際公法可以解決。周邊國家基於稀有利益與戰略安全,彼此間競合,「地緣戰略」觀點可做為北極海區域特定問題的最佳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