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班(Durban)新協議,全球抗暖化的新契機?

                                                                By Altus 2012

 

                        南非德班(Durban新協議,全球抗暖化的新契機?

  去(20111211日在南非港口城市德(Durban)舉行的聯合國氣候框架公約大會,參加此會議的194個國家代表經過漫長的馬拉松式談判,在原定閉幕期過後,在最後一刻終於達成了重要協議,一致同意在今(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階段屆期之後,於2013年開始為期5年將持續近入第二承諾階段。

  由於1997年於日本京都簽署的《京都議定書》是目前唯一全球針對碳排放目標管制的國際條約,鑑於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將於2012年屆滿,因此氣候大會重點在於先行擬定新的進程目標,與會近200個國家此次辯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歐盟的建議--力促發達國家和中國、印度等經濟迅速發展的國家都接受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指標。

然而令人憂心的是--審視此次協議內容,諸多關鍵問題包括「如何避免碳排放量加速增加」、「如何改善候異常現象」等仍付諸闕如,復因各國當前經濟局勢疲弱不振,以及考量本身利益之下,此次會議就可以嗅出一絲不尋常的氣氛--世界多國企圖以其他手段擱置(shelve)氣候變遷協議。例如包括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中國及印度等就以經濟狀況與保護國內產業為由有意試圖拖延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新協議。這些現象讓人不禁質疑,此次南非德班(Durban)達成的新協議,到底是對抗全球抗暖化的新契機?還是預告美麗幻想將提前破滅的喪鐘?

 

各國政治盤算:國家利益至上

依據全球生態政治學的觀點,生態環境對於民族國家的麻煩,不僅直接展現於異常的極端氣候帶來的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更體現在對於至高無上的國家主權之約束與制衡,也由於涉及國家主權,進而也會影響國家其原有的統治能力。不可否認,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逐漸凝聚全世界國家的道德層次意識,促成《京都議定書》的簽訂,但也不難理解,生態環境議題在實踐層次上,卻變成各國主權與政治權力競爭的場域

早在2001年,當時身為全世界第二大人為碳(man-made carbon)排放國的美國國會拒絕核准(ratify)京都議定書的內容就可以發現端倪,過去美國不願簽署公約,就是認為減量責任不應只由工業國承擔。但開發中國家則認為如今氣候之所以暖化,是工業國過去200年種下的禍害,基於公平正義,工業國理應負起較大減量責任。

美國獨霸世界舞台半世紀,美國式的生活形態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夢寐以求的目標,但美國夢的背後卻是龐大的能源消費,美國人均年排碳量將近20噸,是世界人均排放量的8倍。因此,不僅2001年美國前總統布希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不願被納入世界排碳管制範圍內,就連美國被視為有史以來最重視環保的歐巴馬總統原先可望從今(2012)年開始積極推動的「碳交易計畫」,預計在之後的五年間,能夠為美國創造6千多億美金市場,也在共和黨贏得國會後,擔心被國會否決,而暫時不再提及此案。

也因此,當美國在指控中國必須為排碳負起責任時,中國忿忿不平地反控,溫室效應是過去百年來,地球為發展國家所付出的沈重代價,碳管制只是大國為了壓抑中國崛起的霸權工具。因此中國抓緊《京都議定書》中「共同但有差別責任」的重要概念,來表明自己將全力降低碳排放,然而世界也應該給予中國更多支持,讓中國得以產業升級。除此之外,印度、日本等其他大國亦各自有盤算,最終也印證生態環境議題的《京都議定書》在實踐層次上,早已變成各國主權與政治權力競爭的場域,也是提倡國際社會地球村的道德與組織力量之共同概念,來取代民族國家主導地位的一個挫敗

 

       加拿大退出協議,恐引發羊群效應(Herding Effect

就在南非德班(Durban)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剛剛就《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問題取得重要進展之際,加拿大環境部長肯特(Peter Kent)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正式退出《京都議定書》。加拿大的決定使其成為在南非德班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閉幕後第一個退出《京都議定書》的國家,也是繼美國之後第二個簽署但後又退出《京都議定書》的國家。然而,日本與俄羅斯雖然都留在議定書框架內,也已宣佈不參加議定書第二承諾期。

加拿大於聲明中提到,加拿大排碳僅佔全球「百分之二」,但京都議定書卻不包含全世界最大兩個碳排放大國中國與美國。並批評加國前朝自由黨(Liberal)政府在1997年所簽署的《京都議定書》是最大的錯誤(Blunder),因為當初的不積極作為,導致加國若是不能達成議定書中在2012年第一階段屆滿前,必須減少1990年基礎降低6%的標準,屆時必須付出高達逾140億美金的鉅額罰款,若是要達成目標,除了把現有加國街道所有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移除外(這等同於經濟全面停擺),因此只好尋求另一解決之道:援用其法律權利,正式退出《京都議定書》。

看似冠冕堂皇的言詞,事實上卻是逃避國際減碳責任的遁詞,加拿大雖是191個確認《京都議定書》的國家之一,但執行態度消極。保守黨政府2006年上台後更以損害國家經濟和能源政策為由,為免影響國內油砂業發展蓬勃,現任總理哈珀領導的保守黨政府對條約持消極態度,並揚言不會履行議定書承諾。據2010年最新數據,加拿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比1990年水平增長逾35%。此跡象顯示世界大國在國內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兩個議題的政策場欲競逐上,關係著選票與政權執政的民生經濟議題通常取得優勢,這也難怪在《京都議定書》第一階段即將於2012年屆期之時,加拿大會以避免違約罰款的理由率先退出,而此舉雖然受到法國、中國等國家的抨擊,但在國際更怕會引起羊群效應(Herding Effect)的產生意即有其他類似問題的國家亦會進一步思索學習加拿大,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的可能性,此舉不僅是全球減碳共識的一大挫敗,更可能導致連鎖效應,由於排碳大國的紛紛退出,將使國際間近十年的實質努力付之一炬。

 

理想與現實:各國對抗暖化因應之道

地球暖化引發氣候劇烈變遷的例證,大致上已經沒有太多爭議,世界各國對於全球暖化的問題或許有所共識。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於「2011碳排放交易市場現況與趨勢(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Market 2011)」報告顯示,《京都議定書》附件一所列的國家中,例如歐盟自20103月發布「EUROPE 2020策略」,決定自2012年起將進出歐洲的飛機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機制(EUETS)。美國於20096月通過「潔淨能源安全法案(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Act)」,訂定2020年溫室氣體較2005年減排17%的目標,雖然2001年時京都議定書未獲國會批准,但目前部分州政府(如加州)、民間機構(如芝加哥交易所)已著手建置相關機制。日本於20103月提出「對抗全球暖化基本法草案(Basic Act on Global Warming Countermeasures)」,擬引進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制度,惟遭產業界強烈反對,致草案尚未立法通過。

《京都議定書》非附件一的國家裡,中國大陸則是於20113月公布「十二五」規劃,預計將於2015年引進碳排放交易系統。南韓於2010年通過「低碳綠色成長基本法(Framework Act on Low Carbon, Green Growth)」,授權行政單位推動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系統,並計劃自2015年起推動相關制度。巴西於200912月通過「國家氣候變遷法(National Climate Change Policy)」,已規劃建置碳排放交易市場…。

惟理想與現實總是有一段距離,不可否認,減碳的目標涉及了複雜的商業利益,更涉及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競爭,這是極為複雜的,因為減少碳排放意味著必須消減龐大的能源消費,尤其環保與減碳在經濟疲弱不振的美國成為零合(Zero-Game)政爭。而印度不願發展受人牽制,拒絕加入減碳義務;而俄羅斯民眾對於地球暖化則似乎樂觀其成,因為永凍土有機會變成田莊。雖然世界各國多能「肯認」地球暖化會引發氣候劇烈變遷,但聯合國環境計畫的「填補溫室氣體減排落差」報告指出,即使所有國家都嚴格執行其在2020年前設定的減排目標,屆時全球加總的碳排放量還是會超過聯合國訂出的2C目標。更何況目前排碳大國雖有立法美意(姑且不論通過與否),但缺乏具體積極推動總量管制相關制度下,縱然多數小國積極參與及投入,可預料的是,未來的成效恐仍有限。

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雖僅占世界1%,亦非聯合國氣候變遷締約國,但國際社會絕不會讓我們置身事外,尤其是台灣是高度依賴能源進口的國家,在能源消耗與減少碳排放之間勢必要透過「提昇能源使用效率」、「使用低碳替代能源」與「發展永續、環保的產業政策」等方式來善盡國際社會減碳的一分心力。

  DSC_0446.JPG DSC_0519.JPG DSC_0527.JPG DSC_0597.JPG DSC_0676.JPG DSC_0682.JPG  DSC_0509.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杜 的頭像
    阿杜

    Let's Be Friends............Collect 1,001 Smiles All Around The World!!!

    阿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